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APP

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馒头APP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馒头商学院 公众号二维码

客服咨询客服咨询

咨询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全部>
行业观察>
微信上线2个新功能,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微信上线2个新功能,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唐韧 2020-07-05

作者|唐韧
来源|唐韧「ID:RyanTang007

很多人应该都发现了,最近微信公众号又迎来了一些新变化。

上线标签功能

先说说昨晚我收到的一个新的灰度测试邀请,原创文章支持「标签」功能了。

逻辑很简单,对于新创作或已发布的原创文章,支持最多三个自定义标签的添加,且只能添加或删除一次。


被添加标签的文章在底部会多出来一个功能区,视觉样式跟大多产品的「话题」功能是类似的。


每个独立的标签都能点击进入对应的文章集合页面,展示该标签下所有的文章。

但集合页并不是作者自己定义的文章,而是使用了相同标签的全网所有文章的集合。

比如下面这个是我自己添加的标签,因为目前还只有我使用了,所以标签集合页下面全是我的文章。


因为功能刚上线,所以对应的标签还不多,且每个标签下的文章也很少。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相关标签和文章的数量都会上升。

如果写对应领域文章的人,可以尽快给自己已经发布的原创文章添加一些标签,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很多人看到标签一定会想到之前推出没多久的「专辑」功能。

与标签不同,专辑集合页下的文章都是作者自定义添加的,都是作者自己的文章。

此外,现在专辑功能已经支持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添加了,我也在我的菜单栏添加了一个,你可以去看看。

对于刚上线的标签功能,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标签功能虽小,但对公众号生态的影响很大,最关键的一点是打通不同作者之间的文章孤岛效应。

第二,只对原创支持标签功能,不同作者添加同样标签的文章会被聚合到一块,就像开辟了一个话题广场,目前看文章的排序方式还比较简单。

第三,标签功能的使用同样体现了微信对于规则的严谨,只能添加一次,也只能删除一次,都体现了产品中的“边界”,而不是任由用户肆意修改。 

第四,第一批创建并使用标签的作者会享受到一点红利,同行创建的标签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外部流量。

第五,从最近公众号的频繁更新可以看出,对原创的支持和对不利于传播的优质文章的扶持,这个生态正在积极求变。

另外,相比之前上线的文章底部「相关阅读」功能,我认为「标签」的解决方案更好一点。

相关阅读的推荐是作者无法干预的,感觉就是微信在作者后花园偷菜。

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

我收到过不止一个读者提问,说底部的推荐是微信新出的广告模式吗?会给你分成吗?

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很尴尬。

一分钱没赚到不说,还给别人贡献了流量,自己还背个锅。

所以,强烈建议微信干掉这个功能!

把主动权交给作者,才是符合微信特色的基本原则。

其实「标签」功能和「相关阅读」起到的效果是类似的,前者也可以理解成社交推荐,而后者是智能推荐。

不同作者基于同一标签实现内容打通,而不是微信强行进行流量再分配。

在我看来,这些变化背后都反映了微信团队对于公众号这款产品的持续试错和优化。

点赞功能

为什么说试错呢?

那是因为有些功能被下线后又重新上线,比如前几天刚恢复的文章底部「点赞」功能。


在早前的版本中,文章底部只有点赞,且这个功能本身只是一个很轻量级的态度表达。

为什么说轻量级呢?

那是因为点赞动作背后没有其他的延伸逻辑,对于点赞者来说,点完即结束。

后来微信团队将点赞功能升级成了「好看」,并且给这个操作赋予了一个延伸逻辑,那就是社交推荐。

被点「好看」的文章,会进入「看一看」的社交推荐流中。

后来因为「好看」这个用词带有明显的情绪表达,后来微信团队将文案改成了「在看」。

在态度表达上显得更中性,但逻辑并没变。

这个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文章点赞数据的直接下降,同时带来了用户认知成本的提升。

数据下降是因为原本轻量化的表达增加了社交压力,这跟发朋友圈的心态是一样的。

认知成本提升是因为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在看」和「看一看」之间的逻辑。

原因有三。

第一,文章的「在看」和社交推荐的「看一看」在产品内的功能距离太远,无法所见即所得。

第二,虽然微信团队在产品交互和文案上做了引导和提示,但已经习惯点赞逻辑的用户很难脱离对原有点赞逻辑的认知。

第三,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功能,在功能区域和视觉效果上太趋同。

所以,这次的变化中,微信团队将「点赞」功能重新恢复,与「在看」平级,同时支持轻量级和更近一步的用户表达。

在社交压力排序上,分享>在看>点赞。

分开后,三个按钮在功能上独立了,在用户认知上独立了,在心理感受上也独立了。

显然,这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


在试错这条路上,微信一直在积极尝试,打脸也不止一两次了。

有些功能上线后又下掉,下掉后又上线或者优化后重新上线的例子有好几个。

这是产品演化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和经历的阶段,连微信都如此,其他产品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当看到一款产品,尤其是新产品时,不要看它的当下,而要去看看它的价值创造过程以及每一次优化背后的核心逻辑。

这些是比较能体现出背后产品团队思考的地方,也是反映实力的地方。

别的不说,在做产品这事儿上,微信团队做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和原则。

不是跪舔微信,而是长期观察加近距离接触后的一些感受。

很多人都想做好产品,但少了一些耐心和坚持,以及一些深度的思考。

急功近利、将就、马虎了事的心态存在于很多产品团队中,这是大敌,也是制约因素。

希望能看到更多用心做产品的团队和个人,这会是行业的福音。

我会做好一个观察者和分享者,把更多的好产品和好故事分享给你们。

希望有所启发。

-End-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