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APP

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馒头APP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馒头商学院 公众号二维码

客服咨询客服咨询

咨询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全部>
干货知识>
工作8小时,平均浪费5小时?摆脱“低效努力”的3个习惯

工作8小时,平均浪费5小时?摆脱“低效努力”的3个习惯

王欣 2021-03-17

分享|王欣  整理、编辑|MS、俊杰
来源|馒头商学院「ID:mantousxy」

在职场中,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以下的阶段:
 
工作压力大不顺心,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为了工作疲于奔命,感觉要被“掏空”;即便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却依然急于证明自己……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状态,就得从改变习惯开始。
 
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在25年职业生涯中,亲自带出了300多个高管。她曾为馒头的学员专门做过一次直播分享,以过来人的亲身经验,帮助处于职场各个阶段的人,突破职场瓶颈。

什么是习惯?

我是96年参加工作的,到今年应该是第25个年头,面试有3000多人,直接带过的高管也有300多位。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下,我认为在职场上最重要的事情,以及如何调整和工作的关系,让自己能够从中获益。

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帮助大家在职场中升级打怪,拿到高薪offer,让职场之路走得更顺利一些。
 
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曾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的顾问。
 
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美国很多公司的员工,特别是外企员工都特别推崇这本书。
 
书里面讲的七个习惯,其实就是成功人士的行为指导准则,跟查理 · 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桥水创始人Ray Dalio的《Principles》一样,对职场和成功人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讲习惯之前,我先跟大家交流一下到底什么是习惯,这也是我们面试的时候经常要用的。
 
大家看下面这三个圈,第一个圈是态度(Attitude),就是我做事的时候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第二个圈是知识(Knowledge),指的是知识和方法;最后一个是技能(Skill)。

 
初入职场,我们都会认为技能最重要。这就像程序员不会写代码、新媒体不会写文案一样,没有相应的技能,是无法胜任工作的。
 
所以很多主管在面试时,也非常强调技能,问的问题都是你能不能做,怎么做,你以前取得过什么样的成绩。
 
但是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决定一个人在职场上走得远不远的,飞得高不高,反而是态度。
 
习惯就是这三个圈交汇的地方,是伴随我们一生,并且非常难改变的,会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甚至很多时候,习惯是决定我们做事方法的第一反应。我们下意识会遵从身体的第一感觉,而不是从头脑层面思考。

职场人心理状态的三个时期

实际上,职场中的人除了技能之外,他的心理状态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叫生存期,或者是依赖期,这时候工作只是一份工作,是个谋生手段。

第二个时期叫独立期,在职场上我可以独立,这时候工作就是career,是一个职业。

第三个时期叫互赖期,可以和大家一起工作,可以带团队,这时你就拥有自己的事业,我们的角色是一个整合者。
 
这三个期间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当你处在职场的依赖期时,是以“你”为核心的,这个“你”就是老板。
 
比如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目标,是以老板的目标为准,所以我们做事,都要去问老板,KPI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我为老板完成目标,老板就要付我工资。
 
这时候,我们所有的焦点都在老板身上,这是职场的一个依赖期。
 
当处在独立期的时候,是以“我”核心的。
 
我可以为自己的结果负责,我要完成自己的目标,我可以独立负责,我依靠自己,我有权利选择。
 
等到过了以“你”为核心,以“我”为核心这两个阶段后,第三个阶段就是以“我们”为核心。
 
我们可以合作,可以看到彼此,可以创造更多的不同,这时候你可能就拥有一个团队了,你在这个团队里还可能是个小领导,带领团队创造一个目标。

看了这么多人,我发现60%的人,都卡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职场的依赖期。
 
这其实和我们最近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是相关的,叫“原生家庭”。中国式的原生家庭里,大部分父母对孩子都有特别多的期望值。
 
之前有个电视剧《都挺好》,就讲了一个家里三个孩子:
 
老大苏明哲是留美回来的,老二苏明成是一个特别贴心的妈宝,老三苏明玉是职场上非常成功的女人。看上去都非常厉害,但你会发现他们在职场中的心理状态,大部分还是在停留在依赖期。
 
拿老大苏明哲来举例子,他是在妈妈的期望中长大的一个孩子,他妈妈特别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完成家族的一些期望。所以老大也非常听话,满足了他妈妈的期望,很早就留美了。
 
但是在期望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压力父母是看不到的,他一生的目标,其实就是完成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所以他在职场中,都会去问老板,我应该怎么做,我如何做才能满足你的目标和期望,这样就会特别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学业非常好,书读得非常好,但是在职场中还是不能够以自我为中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讲我们如何从职场中的依赖期到达独立期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三个习惯,在我们职场中非常重要,这就是:要事优先、积极主动和以终为始。

要事优先
 
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要事优先。
 
大家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有效管理就是把握管理的重点,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决定什么事最重要,然后在做事的时候,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要事优先其实会特别影响我们的工作。
 
如果把人的时间比作一个空杯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在这个杯子里,你先放大球的话,你还有机会放上一些小球,最后放上一些石子沙子,甚至还能倒进去一瓶水。
 
大球就相当于我们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事,石头沙子就是比较小的事,水就是那些更小的事,比如玩手机刷微博,它非常消耗时间。
 
如果反过头来,先往杯子里倒水,水满了,再放小的石子沙子,再放最后大球,你还有空间放吗?这时你会发现,时间都会被小事占用了。
 
所以我们在讲时间管理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大事做起,每天当中从最重要的事做起。如果我们从那些非常琐碎的、不重要的事做起,时间很快就从指缝里溜走了。
 
我经常让小伙伴们用每日精进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就是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写下来,先把这三件事做完,做完这三件事以后,再去做一些不重要的事,你就会发现时间非常能掌控了。
 
这就是要事优先的重要原则,它的第一条就是先从重要的大事做起。
 
时间管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则,叫时间管理矩阵,给大家看一下:


把事情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化成一个象限轴。

这4个象限里面,在象限的右上角是紧急重要的事情,左上角是重要不紧急的事,下面是不紧急不重要和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把时间投资在哪里呢?

很多朋友就跟我说,我们一定要把时间放在那些既重要又紧急的事上,因为这些事都是火烧眉毛的。
 
如果我们总是把时间放在既重要又紧急的事上,压力就会非常大。
 
因为既重要又紧急的事,很多都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你会觉得特别消耗精力,也会觉得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然后我们就变成了救火队员,总是在忙各种各样的事。导致我们不但不是时间的主人,反而被时间牵着鼻子走。
 
真正做好时间管理的人,你会发现他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愿意把时间投在这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上。
 
比如在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上,在看书上。你越把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你自己的个人水平就会越高,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再比如我们在管理上的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像下属的培养,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投资在跟你的下属聊聊天,关注他个人成长上?
 
如果你把精力花在这些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上,你就会发现下属的能力越来越强,你可以授权的事也越来越多。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忙自己的事,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相反,如果你不把时间投资在培养下属这样的事上,有一天他可能在工作上有很多挫败感,或者说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他就会反过头来说,老板这事我真的不会做,能不能帮我再做一下,或者说是忽然有一天,他说对不起老板我要离职,因为我觉得我在这份工作中找不到这份成就感,这时你怎么办?
 
这就是当你不把时间花在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上,有一天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就变成了重要和紧急的事。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要在重要不紧急的事上多花一点时间。

积极主动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叫积极主动。
 
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著名积极心理学学者弗兰克尔说:人类终极的自由是,无论你在何时何地,你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可以做选择。
 
在职场中,我接触了很多小伙伴,他们在讲到自己的人生选择时,总会这样说:
 
其实我特别不喜欢学会计,都是我妈帮我选的,要不是我妈,我可能就不会做会计这个行当,要不是我爸,我才不会去考土木建筑等等。都是因为别人,我们才做了这种选择。
 
但是在弗兰克尔眼里,他觉得人都有终极选择的权利,当我们手指指向外面说,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决定,这其实是积极主动的对立面——消极被动。
 
因为别人做了你的选择,你就可能在潜意识里,让自己走向错误的方向。
 
比如因为我不喜欢学会计,所以我学不好会计,学不好会计的话,我就当不了一个非常好的会计。我们在不自觉中就按照对立面发展自己。
 
如果我们能更加积极主动一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人生完全就不一样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关于蛇的故事,假如上山的时候被蛇咬了一口,你会怎么办?是应该拿一把刀去追蛇,还是赶快把自己的伤口包扎好?
 
大家肯定会说,去追蛇多傻,一定是去包扎伤口。
 
但是我们人生中有多少行为,其实是在“追蛇”呢?比如我们会因为情绪耽误了工作,会因为别人的行为影响自己的选择。
 
所以当我周围的小伙伴在工作中,因为和客户吵架,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老板而耽误工作的时候,我就会跟他们讲,你们是不是又去“追蛇”了。
 
这本书里也讲到两个圈,一个叫关注圈,一个叫影响圈。
 
关注圈就是我自己每天刷的微博,看的书或者是听到的一些消息,这些东西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并没有办法影响它。
 
而影响圈,是我可以去影响的。比如把时间投资在我的工作上,尽管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是我对它有作用。
 
积极主动的人就会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因为它能够形成正反馈,从而不断扩大影响圈。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聚焦在关注圈。比如关注别人的弱点,关注八卦,纠结环境这类自己控制不了的事。

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地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并且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同时又因为影响不了关注圈,陷入了一个负循环。加上对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一些忽略,造成了他的影响圈越来越小。
 
所以积极主动的人都会去关注自己影响圈,去撑大自己的影响圈。你能够影响的是你手头的工作,你的学习。
 
不断撑大自己的影响圈,有一天你的影响圈就会变成别人的关注圈。

以终为始

第三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这个习惯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有次去参加一个阿里的培训,有的阿里老员工就跟我讲说,大家非常羡慕他们,说他们期权又高,股票又高。
 
但是要知道,当初加入阿里的时候,身边很多人是反对他们的。因为那时候阿里是一家小公司,而且做的都是大家不懂的电子商务。
 
那时猎头也给我打过电话,说我可以去支付宝。然后我妈就跟我说,别去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叫什么不好,非要叫「吃不饱」,你说能走的长远吗?
 
后来我就没去,然后你看现在阿里发展成什么样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年前,我们应该做什么?是不是应该买腾讯和阿里的股票?或者是在北京,上海或者深圳买一个房子。
 
我是2003年在北京买的第一套房,那时房价才5000多块钱,非常低,买一个60平米的小房子30万,首付按30%算才9万块钱。
 
现在看是不是很值?这是什么思维?就是以终为始,我们要以未来的视角看。我们很多人如果只是基于当下,环境这么复杂,很难做出正确判断,而且非常冒险。
 
所以面试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5年或者10年以后,你是什么样子?那时你想做的工作是什么样?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这是头脑中的第一次创造,然后才付诸实践,这是第二次创造。

这两次创造完全不同,第一次创造是基于未来,第二次真正行动是基于现在。
 
有一个人叫梁东,不知道大家熟悉不。他之前是凤凰卫视很有名的一个主持人,后来去了百度,帮助百度做上市以后整个的PR公关工作。
 
他就跟我讲,说百度上市之前,李彦宏让我来做上市的一个公关。我就在屋子里,贴满了各种公司上市以后,新闻媒体的报道。

因为我就想模拟一下,公司上市以后,整个舆论公关的范围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倒推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工作。
 
我去参加阿里的共创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一起畅想未来,未来的5年和10年,你所处的世界,所处的行业,包括你自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从终点来倒推,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我们个人、部门、企业,都要分别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拿工作来讲,它其实是有几个境界。

同样是盖房子,有的人是为了工作,不得不出来搬砖;有的人是努力搬砖,为了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还有的人是我喜欢城堡,搬砖是为了造一所城堡。
 
这三个境界盖出来的房子,完全是不一样的。
 
因此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大家如果要是有时间,可以看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

这部电影很好看,讲的是两个得了癌症的老人,马上就要迎接死亡,他们就把自己人生过程中,特别想去实现的一些愿望写下来。
 
假若我们活到82岁的话,人生大概有3万多天。你去想一想,如果我们倒着来活,到那一天,你希望能够实现哪些人生目标?这些人生目标,可不可以把它列下来?
 
所以小伙伴们可以去写一写,我们这一生为何而来,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哪些想去做的事,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做起。

问答时间
 
下面我回答大家的几个问题。
 

1、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怎么办?

 
拖延症其实是和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头脑特别想去做这件事,但是身体却不支持行动,这就是“心脑分离”。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自己。
 
举个例子,你很想读一本书,但是怎么都静不下来心读,然后计划无限期推迟。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件事就是先了解下自己,在学习上,你到底是听觉型的还是视觉型的。
 
有的人喜欢通过听来学习,我自己就很喜欢在上下班地铁上,听樊登读书,会听很多有声的书。我就是一个听觉学习型的人。
 
有的人就听不下去,他必须要看,他会觉得听书特别慢,他会去看纸质书,这种就属于视觉型的。
 
当你发现你的头脑和行动有分离,你就不妨先了解下你的身体,到底想要做什么,更适合什么。
 
另外就是打造自己的一个工作区,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可以马上投入学习,或者说可以马上进入状态。

比如你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办公桌,办公桌上放上喜欢的文具和绿植,营造一个舒服的环境。
 
我在家里的工作区,就是厨房的那张大桌子。有时候在炉子上炖着肉,还飘着香气,那种情况下,我看书就特别投入。
 
还有一点是,有时候你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是没有完成,你的内心就会有特别多的负面情绪,有很多愧疚。
 
愧疚是个能量值非常低的状态,一旦进入那个状态,你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就更没办法完成计划,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创造一些正面的东西,奖励自己。比如我完成了这个工作,可以买一件心仪很久的连衣裙,可以陪我女儿多玩一玩,可以早点下班等等。
 
要给自己创造这种正面的动机,奖励自己,而不是陷入非常负面愧疚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总而言之,多花时间,了解自己喜欢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给自己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然后尽量多用正面的东西奖励自己。
 

2、我做好了计划,总是被打断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学会用“不”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就是我们要有一些时间的结构性暗示,比如你约了一个人,你可能一个小时以后,会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建议你在一开始就跟别人说,我们今天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过了一个小时,我会有一个重要的面试,所以我们长话短说。
 
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自己掌控时间,对方也会很快切入正题。
 
你也可以有一些肢体暗示,比如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来访,你就站立会客,不坐下,对方也不好意思拼命打扰你。

因为你的肢体语言已经告诉对方,我现在是很重要的时间,请不要打扰我。
 
然后就是你要创造自己的时间区。
 
举个例子,很多程序员在工作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会儿过来一个人给你提一个需求,一会儿过来提一个,特别烦。怎么办?
 
这时你就可以试着创造一个时间区,比如告诉大家,每周三下午,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新需求。这个时间你对大家是开放的,剩下的时间就是个人的时间。
 
这样如果对方有需求,他就知道在什么时间对你提出是合理的。
 
你也可以制定的更细致一些,告诉别人,平时如果是非常紧急的事,可以找你,但是如果不紧急,可以发邮件,你会把他们的需求收集起来。
 
做这些事,切记要对时间很严格,但是对人要非常礼貌和善。如果拒绝别人,也要告诉对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大家会觉得你是对事不对人。

长此以往,你是和别人一起建立了工作的习惯。
 
其实经常被打断的人,从心理机制看,他心里有一个讨好的模式。讨好模式的背后,是有一点恐惧,是害怕失去,害怕让别人不悦。
 
因为这种讨好模式,他做了很多超过本分的事,做了以后又会觉得很委屈。他们也是一个掌控者,只是通过制造别人对他们的依赖达到目的。
 
所以我们要去留意自己,害怕拒绝别人背后的心理动机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讨好模式在作怪。

这个模式瓦解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更有勇气去say no,变成自己时间的主人。
 

3、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如何在各种角色中平衡,职场中的妈妈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说过一句话,她说:职场中的女人,永远是在愧疚中度过的。

如果你在工作上投入,你会觉得亏待家庭。如果你在家庭中投入特别多,就会觉得亏待工作。
 
那么怎么在自己的角色中平衡呢?
 
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我们自己都有哪些角色,写下来。

比如职场中,你是主管,回到家,你是爸爸妈妈,老公老婆,或者是你父母的孩子,各种各样的角色。
 
明确角色之后,我通常的做法有两个。
 
第一个,用角色的象征,切换角色。
 
比如在陪伴孩子身上,我会经常会做一些角色的变化。我去公司上班,我穿的是职业装,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职业装,换上我的家居服。
 
那个家居服就很柔软,孩子在你身上又抓又挠的时候,她不会觉得妈妈是硬邦邦的,会非常享受。
 
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角色象征,帮助自己很快脱离某个角色,快速进入到应该进入的角色。上班我们就穿上盔甲,回家我们就卸下盔甲。
 
当你进入这个角色,你就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这个时间段我留给家人,那个时间段,我全力以赴留给同事。
 
第二个,创造大块时间区。
 
有一个公式叫:你做事情的效率等于专注度乘时间的平方。
 
你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越多,积累的越长,你会有很多拐点在里头。如果你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你是没有办法有心流时间的。
 
比如这一天是周末,我完全留给家人;周二,我专门用来安排面试;周三,我留给自己准备PPT;周四,我去拜访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
 
这样做起事情,就会很专注,也能把事情处理好。所以我们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用大块来区隔,把事情打包处理,而不是切得非常碎。
 
用这样的大块时间创造不同的体验,同时在自己的角色上切割好时间,这是我在时间管理上的一些小技巧。
 
今天的分享基本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作者:王欣
图文编辑:俊杰

馒头商学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End-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